在北京时间昨晚结束的中国级联赛中,一位球员的名字再次被载入史册——效力于东北虎队的后卫杨一鸣,在客场对阵南海勇士的比赛中首发出场,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在中国级联赛的第100次登场,虽然没有进球或助攻的亮眼数据,但杨一鸣用稳健的防守和不知疲倦的跑动,帮助球队以2比1的比分艰难取胜,比赛第87分钟,当他在全场观众掌声中被替换下场时,这位31岁的老将眼含热泪,YY易游体育向看台深深鞠躬。
对于顶级联赛的球星而言,百场纪录或许不足为奇,但在竞争激烈、更新换代迅速的中国级联赛中,能够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本土球员屈指可数,杨一鸣的百场征程,不仅是个人的坚持与奋斗,更是中国职业足球底层生态的一个缩影。
杨一鸣的足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与那些从足校一路晋升的职业球员不同,他直到18岁还在普通高中就读,是一名纯粹的“业余爱好者”,2010年,他凭借出色的文化课成绩和体育特长,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。
大学期间,杨一鸣一边完成学业,一边在校队担任主力右后卫,2013年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中,他带领北体大队夺得冠军,个人入选最佳阵容,也正是这场比赛,让他被当时征战中国级联赛的东北虎队球探相中。
“当时我已经大四,同学们都在准备考研或者找工作,我却收到了职业球队的试训邀请。”杨一鸣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回忆道,“父母希望我找份稳定的工作,但我无法放弃对足球的热爱,哪怕只是试训机会,我也要拼尽全力。”
2014年3月,22岁的杨一鸣与东北虎队签下第一份职业合同,月薪仅8000元,那个赛季,他仅获得3次替补出场机会,总计不到90分钟,队内竞争激烈,他常常连18人大名单都进不去。
“最初的日子很难熬。”杨一鸣坦言,“训练中我拼尽全力,但比赛机会寥寥无几,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职业道路。”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不断改进的技术,他逐渐在队中站稳了脚跟。
杨一鸣的中国级联赛首秀发生在2014年8月15日,东北虎队客场挑战山西龙城,那场比赛第83分钟,他替换受伤的主力右后卫登场,完成了职业赛场首秀,尽管只有短短几分钟,他却贡献了一次关键拦截,帮助球队守住了2比1的胜果。
“那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,反复看比赛录像,告诉家人朋友我终于实现了梦想。”杨一鸣笑着说,“现在回想起来,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”
随后的几个赛季,杨一鸣逐渐成为球队轮换阵容中的重要一员,2016赛季,他首次单赛季出场超过20次;2018赛季,他坐稳了主力位置;2020年,他戴上了队长袖标,成为球队的精神领袖。
在这百场征程中,杨一鸣经历了中国级联赛的起起落落,他见证了联赛赞助商的更迭、比赛规则的调整、外援政策的变化,也亲身体会了中国足球底层生态的艰辛。
“中国级联赛没有电视转播,观众不多,关注度低,但竞争一点不亚于顶级联赛。”东北虎队主教练李铁柱评价道,“在这里踢球的球员,大多是对足球纯粹热爱的年轻人,杨一鸣就是典型代表,他可能永远成不了明星,但他的坚持和敬业精神值得每个人尊敬。”
数据显示,在中国级联赛中,能够完成百场里程碑的本土球员不足总人数的5%,多数球员在25岁左右就因为伤病、收入或发展前景等原因选择退役转行,杨一鸣能够坚持至今,实属不易。
达到百场里程碑的背后,是无数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。
2017年赛季中期,杨一鸣遭遇严重膝伤,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,但这意味着赛季报销,考虑到球队正处在保级关键期,他选择了保守治疗,打着绷带坚持比赛,那个赛季最后五场比赛,他每场都是注射止痛针后上场。
“现在膝盖每逢阴雨天还会酸痛,但那段时间球队需要我,我不能退缩。”杨一鸣轻描淡写地说道。
除了身体上的挑战,经济压力也是中国级联赛球员必须面对的现实,与顶级联赛球员动辄数百万的年薪不同,中国级联赛球员的平均月薪在1万到2万元之间,许多替补球员甚至只有几千元,考虑到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限,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称得上优厚。
杨一鸣透露,直到2020年成为主力后,他的年薪才突破30万元。“前几年看着大学同学买房买车,结婚生子,而我还在拿着微薄的薪水追逐看似渺茫的梦想,确实有过犹豫和彷徨。”
为了节省开支,杨一鸣至今仍然住在俱乐部提供的集体宿舍,开着不到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。“物质上我不富有,但精神上我很满足,每天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,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?”他笑着说。
在中国足球金字塔结构中,中国级联赛处于中游位置,向上是顶级联赛的辉煌舞台,向下是业余联赛的广阔天地,这一级别的联赛往往缺乏关注度和商业价值,却是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据统计,每个赛季约有35%的顶级联赛球员来自中国级联赛的输送,这里既是年轻球员成长的摇篮,也是老将延续职业生涯的平台,杨一鸣的百场征程,正是这个联赛生态的真实写照。
“很多人只关注顶级联赛的明星和外援,却忽略了像杨一鸣这样的基层球员。”足球评论员张路平指出,“正是这些球员的坚持,支撑起了中国足球的基础架构,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,同样值得书写。”
在完成百场里程碑后,杨一鸣没有太多时间庆祝,第二天一早,他就随队返回训练基地,准备周末的下一场比赛,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时,他表示:“我希望能够帮助球队冲超成功,体验一下顶级联赛的氛围,如果可能的话,200场也会是个不错的目标。”
更令人感动的是,杨一鸣还在业余时间担任当地青少年足球培训班的志愿教练,将自己对足球的理解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。“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于请来多少大牌外援,而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更多热爱足球的孩子。”他说。
夜幕降临,训练场的灯光再次亮起,杨一鸣和队友们的身影在绿茵场上穿梭,汗水在灯光下闪烁,没有媒体的长枪短炮,没有山呼海啸的欢呼,只有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与坚持。
在这片不那么耀眼的赛场上,杨一鸣和他的队友们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足球故事,百场里程碑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——对中国级联赛而言,对中国足球而言,这样的坚持和热爱,正是这项运动最宝贵的财富。
评论